“同工不同酬”“干最累的活,拿最少的钱”“随时可能被辞退”……这些标签背后,是中国劳务派遣工的生存现状。劳务派遣制度本为解决企业临时性用工需求而生,如今却成了某些企业压榨劳动者的“合法工具”。当“灵活用工”沦为“灵活剥削”,我们不得不追问:这一制度究竟在为谁服务?
劳务派遣工的工资普遍低于正式员工,特别是福利待遇,很多正式工有的福利待遇劳务派遣人员都是没有的,还有很多公司年终奖也分为正式工和劳务派遣工两类,差距还是蛮大的。更讽刺的是,许多企业通过异地缴纳社保(如广州企业购买清远社保)进一步压低用工成本。
全国仅29.3%的派遣工享有工伤保险,32.9%有养老保险。一旦发生工伤,用工单位和派遣公司往往互相推诿。
而且派遣工常常被排除在晋升、评优、工会权益之外。很多劳务派遣工坦言:“犯错就被踢走,连农民工都不如。”甚至有些企业在技能登记考核认证都将派遣工排除在外。
还是要归结为企业的逐利性这一本质上来,企业可以通过劳务派遣规避社保、裁员赔偿,平时福利开销等成本。
这几年甚至有些企业将正式工转为派遣工,或通过异地派遣公司逃避本地用工标准。有些企业甚至公开直言:“裁劳务派遣工只需不续约,手续简单、赔偿少。”
尽管《劳动合同法》规定“同工同酬”,但缺乏具体执行标准。审计署2023年报告显示,2省6家派遣公司克扣劳动者报酬和社保费高达7550万元。政策的bug让企业“合法钻空子”,企业可以将长期岗位伪装成“临时性”用工,因为解释权在公司手里,毕竟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。
往往派遣工多为低学历、低技能群体,势单力薄。维权时面临用工单位与派遣公司“踢皮球”,甚至因维权遭辞退。公司一般都有自己的法务部,相对于派遣工来说维权无论是时间成本,还是经济成本都无法承受的了,结果只能是忍气吞声。
为了修复这个制度bug,2025年4月1日起,《劳务派遣暂行规定》修订版正式实施。此次新规旨在规范劳务派遣市场,限制企业滥用派遣工,保障劳动者权益,重点打击“假外包、真派遣”、同工不同酬等问题。新规的核心目标包括:
劳务派遣不应是资本剥削的“免罪金牌”。当“灵活”成为压榨的PG电子模拟器 PG电子网站借口,我们更需要一场制度与良知的觉醒。劳动者的尊严,不应被一纸派遣合同廉价出卖。
如果你身边有劳务派遣工,请转发这篇文章,让更多人看到他们的困境。只有关注与行动,才能让“灵活用工”回归善意初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