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9月1日,一项旨在规范全国劳动者社会保险缴纳的全新规章正式生效。这一由人社部与最高人民法院联合发布的《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(二)》,以雷霆之势宣告了所有“放弃缴纳社保”协议或承诺的无效性。无论劳动者单方面提出,还是与用人单位协商达成,此类协议均不具备法律效力。这意味着,“自愿放弃社保”这一曾经在职场中屡见不鲜的现象将彻底终结,企业必须依法为员工缴纳社保,否则将面临巨额赔偿甚至严厉的行政处罚。 这一强硬措施的背后,是近年来日益严重的社保“断缴潮”对国家社会保障体系造成的巨大冲击。
2024年,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断缴人数突破2800万,这一触目惊心的数字严重威胁着社保基金的可持续发展。为了短期利益最大化,部分劳动者甘愿放弃社保,甚至签署所谓的“自愿放弃社保声明书”;而一些中小企业则为了降低用工成本,默许甚至诱导员工接受“工资折现”的模式,将社保费用直接计入工资,导致大量人员社保断缴。例如,深圳某快递公司自2018年起便与700余名快递员签订补充协议,以每月500元的补贴代替社保缴纳。起初,此举似乎PG电子游戏 PG电子官网提升了员工满意度,但当一名快递员因交通事故致残后却无法获得工伤保险赔付时,这一模式的巨大风险便暴露无遗,最终引发了旷日持久的集体诉讼。类似案例层出不穷,最终推动了这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规的出台。
新规的核心在于彻底废除劳动者“自愿弃保”条款。即使员工签署了书面承诺、补充协议,或仅以口头形式表示同意放弃社保,企业依然负有依法缴纳社保的强制性义务。最高人民法院在司法解释中明确指出,社保缴纳是《劳动法》和《社会保险法》规定的强制性义务,任何个人或单位都不得擅自处置。例如,北京某建筑公司于2023年与200名工人达成的“工资含社保”口头约定,在新规生效后,也必须补缴全部社保费用并承担相应的滞纳金。
行政责任:企业未按规定缴纳社保,除需补缴全部欠款外,还需每日支付0.05%的滞纳金;情节严重的,最高可处以欠缴金额三倍的罚款。
民事赔偿:因企业未缴纳社保而导致劳动者医疗、工伤、养老等权益受损的,劳动者可向法院提起诉讼,要求企业承担全部赔偿责任。上海某科技公司一名程序员因患病需要手术,由于公司未缴纳医保,他不得不自费承担28万元医疗费,最终法院判决公司全额赔偿。
此外,新规还特别强调了对灵活用工模式的监管,明确规定平台经济、劳务外包等新型用工模式不得以任何方式规避社保缴纳责任。例如,某外卖平台在2024年将配送员注册为“个体工商户”以逃避社保缴纳的行为,在新规下将被认定为违法,该平台必须重新与配送员签订劳动合同并补缴社保费用。
对企业:短期内,尤其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中小企业将面临成本压力骤增的挑战。以月薪8000元的员工为例,企业每月需要承担约2800元的社保费用,而新规将强制企业承担这部分支出。长期来看,这将促使企业更加重视合规经营,减少劳动纠纷,创造更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。
对劳动者:看似增加短期收入的“弃保”行为,实则严重损害劳动者的长期权益。选择“弃保”的月薪1万元员工,每月到手收入虽然增加了约1000元,但却失去了医疗保险(最高报销额度超50万元/年)、养老保险(退休后约4000元/月基础养老金)、工伤保险(覆盖职业病、工伤致残等风险)以及失业保险(失业期间可领取最长24个月补助)等一系列重要的社会保障。
对社保体系:新规预计每年可新增参保人数超过2000万,显著缓解养老金支付压力。根据测算,若维持当前断缴规模,2035年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将耗尽;而新规落地后,这一时间点可延后至2043年。
2. 补缴历史欠费:2018年后未足额缴纳社保的,需在2025年底前完成补缴,否则将面临新规规定的处罚。
3. 优化用工结构:重新评估实习生、返聘人员、非全日制工人等的参保义务,避免法律风险。
社保新规的本质,在于寻求个人短期利益与社会长远发展的平衡。劳动者应该认识到,放弃社保意味着放弃自身的风险保障能力;企业也应意识到,依法缴纳社保不仅是法律责任,更是提升企业竞争力、吸引人才的关键。随着制度红线的划定,“社保折现”这一灰色地带将不复存在,企业将面临新一轮的洗牌。而对于每一位职场人来说,这项“强制关爱”的背后,是更长远、更稳固的社会保障。